中華上下五千年全知道免費全文,短篇,雅瑟 編著,全文無廣告免費閲讀

時間:2022-10-21 07:24 /免費小説 / 編輯:阿香
主人公叫朱元璋,曹操,項羽的書名叫《中華上下五千年全知道》,這本小説的作者是雅瑟 編著寫的一本現代歷史、歷史軍事、競技小説,內容主要講述:●楊堅代周建大隋 楊堅,弘農華行(今陝西華行...
《中華上下五千年全知道》第17節

●楊堅代周建大隋

楊堅,弘農華(今陝西華東)人,北周時襲爵為隋國公。公元577年,宇文邕滅掉北齊,統一了北方,在北伐突厥的征途上染上重病,於公元578年去世。繼位的宣帝宇文贊是楊堅的女婿,無大志,並且十分殘。他即位未到一年,就傳位給7歲的兒子宇文闡,即靜帝,封自己為天元皇帝並繼續執掌政權。宇文贊不理朝政,大臣不能見到他,有事只能通過宦官上奏。他對大臣的猜忌逐,大臣稍有違犯,重則誅殺,則捶打,捶人都以杖120為度,名曰天杖。朝廷內外一片恐慌,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越來越尖鋭。

公元580年,周宣帝,宇文闡正式臨朝執政,任楊堅為左大丞相,都督軍事,總攬朝政,晉封隋王。公元581年,楊堅廢周稱帝,改國號為隋,定都安,史稱隋文帝。

●荒皇帝陳

陳叔,字元秀,小字黃,陳宣帝子,公元562年,立為安成王世子;公元566年,授寧運將軍;公元568年,為太子中庶子,遷侍中;公元569年,宣帝即位,立為皇太子;公元582年,宜帝卒,始興王陳叔陵奪皇帝位,謀殺皇太子,未果,伏誅,陳叔遂即位;次年改元至德,是為陳主。

主是有名的荒的君主。他喜宮有張貴妃、孔貴嬪、龔貴嬪等人。張貴妃名麗華,本兵家女,姿超羣。發七尺,其光可鑑,聰明伶俐,又善奉,對陳叔百般獻受寵。陳叔不視朝政,所有百官奏摺都由宦官蔡脱兒、李善度奏請。叔坐在汐沙的“隱囊”中,把張麗華在膝上,共同決定可否。李、蔡記不起的事,張貴妃都能一一回答,由此攫權,援引宗戚,橫行不法。

江總,雖為宰輔,但不政務。常與都管尚書孔範、散騎常侍王磋等十餘人,入閣侍宴,稱為“狎客”。每一宴會,各位妃、繽、女學士與押客等共同賦詩,互相酬答。其中麗的詩句,譜成歌曲。選宮女千餘人學習新聲,按歌度曲,載歌載舞。歌曲有《玉樹朔凉花》《臨樂》等名目。君臣酣歌飲,通宵達旦。唐詩人杜牧寫詩諷磁刀:“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朔凉花》。”把陳宮的靡靡之音喻為亡國之音。

陳叔為了極盡享樂,還大興土木,營建宮殿,大造佛寺,鬧得國庫空虛,而那些貪官污吏更是巧取豪奪、聚斂無厭,百姓流離失所、餓。國困民窮,陳朝的滅亡即將來臨。

●楊堅派將滅陳朝

陳叔登上皇位,貪於酒,整宮和寵妃們飲酒作樂,無心過問朝政。

一天,陳叔正和張貴妃還有幾位大臣在花園裏賞花,忽然有人來報,説:“皇帝,不好了,隋文帝楊堅派二兒子晉王楊廣來打我們了,共有50萬兵,分八路,現在已經到江北岸了。”江,自古以來,就從西向東流着,像一天然的屏障,擋住南北蝴公的軍隊。流又較急,面也寬,所以,要想渡過江,是很困難的。陳叔不相信楊廣能飛渡江,就不在乎,接着和張貴妃飲酒賞花。

第二天早晨,有太監慌慌忙忙跑來,報告説:“隋將韓擒虎從採石、賀若弼從京渡過江,向建康城來了。”

這下,陳叔着急了,連忙召集文武百官,商量如何打退隋兵。但是,當時朝政腐敗,文武大臣們都很無能,竟沒有人敢帶兵出戰。陳叔又氣又急,這時,車騎將軍、嶺南徐州史綏遠公、老將軍蕭訶站了出來,他願帶領三軍去打退隋軍。陳叔非常高興,説:“等你出征,我派人讓你的妻子和兒子宮,我要加賞封號,賞給他們金銀。”

訶帶兵出征,他的妻子和兒子入宮受賞。陳叔一下看中了蕭訶新近娶的年貌美的妻子,就把她留在了宮中。蕭訶離開建康,在土崗佈下了一字蛇陣,正要開戰時,家丁來報,説:“夫人被皇帝留在宮中,數不歸。”蕭訶氣得昏倒在地。結果陳軍成一團,不戰自敗。

第二天,隋軍包圍了建康城,守城的將士不戰自降,打開城門,放隋軍入城。文武百官都各自逃命了。陳叔這時還在宮,聽到喊殺的聲音,知已去,就拉着張貴妃和孫貴殯逃往景陽殿。隋將韓擒虎衝入宮中,派人到處找陳叔來,在井裏找到了陳叔三人。韓摘虎殺了兩個皇妃,把陳叔綁起來帶走了。到這時,陳朝滅亡了,這一年是公元589年,隋統一了天下,結束了“南北朝”的歷史。

15年,陳叔瓷鼻在洛陽,結束了他亡國之王的一生。

●三省六部定隋制

楊堅建立隋朝,廢除了北周按《周禮》設立的天官大冢宰、地宮大司徒、官大宗伯、夏官大司馬、秋官大司寇、冬官大司空等六官,而接受崔仲方的建議,改定官制設三公、三師,不掌實權,而以三省為中央真正權機關。在中央設立的三省是尚書省、門下省、內史省、其官分別為尚書令、納言、內史,輔助皇帝處理全國事務。門下省與內史省執掌文秘,為協助皇帝決策的機構;內史省負責起草並宣行皇帝的制沼;門下省負責審查內史省起草的制詔和尚書省擬製的奏抄。

尚書省是朝廷執行政務的總機構。尚書省下設吏、禮、户、兵、刑、工六部,處理各種政務。

吏部是六部之首,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課、黜陟、調之政務。其官為吏部尚書,副職為吏部侍郎。下轄吏部(一稱司列)、司封、司勳、考功(一稱司績)四司。各司官為郎中(一稱大夫),副官為員外郎。

禮部集朝客曹及祠部等機構之職能於一,掌禮儀、祭享、貢舉之政務。其官為禮部尚書,副職為禮部侍郎。下轄禮部〔一稱司禮)、祠部(一稱司梗)、主客(一稱司蕃)、膳部(一稱司膳)四司。各司官為郎中(一稱大夫),副官為員外郎。

户部掌管全國土地、户籍、賦税、財政收支等政務。其官為户部尚書,副職為户部侍郎。下轄户部(一稱司元)、度支(一稱司度)、金部(一稱司珍)、倉部(一稱司庚)四司。各司官為郎中(一稱大夫),副官為員外郎。

兵部掌管全國武官選用及兵籍、軍械、地圖、軍令之政務。其官為兵部尚書,副職為兵部侍郎(改稱司戎少常伯)。下轄兵部(一稱司戎)、職方(一稱司城)、駕部(一稱司輿或司駕)、庫部(一稱司庫)四司。各司官為郎中(一稱大夫),副官為員外郎。

刑部掌邦國律令、刑法、徒隸、按復讞之政。其官為刑部尚書,副職為刑部侍郎。各司官為郎中(一稱大夫),副官為員外郎。

工部掌全國各項工程、屯田、利、山澤、通之政務。其官為工部尚書,副職為工部侍郎。下轄工部(一稱司平)、屯田(一稱司田)、虞部(一稱司虞)、部(一稱司川或司)四司。各司官為郎中(一稱大夫),副官為員外郎。

門下省與內史省同掌機要,共議國政,負責審查詔令,簽署章奏,有封駁之權。門下省官為侍中,又曾稱納言、左相、黃門監等,因時而異。侍中即為宰相。內史省為隋代最高政務機構,其官為內史監、令。

三省六部制的實行,一方面使宰相分工明確,一方面削弱了相權,避免了權臣獨攬大權,而有利於加強皇權。三省六部制是中央集權強化的現,它對唐以的封建統治制有重大影響,其是六部制,沿用至清末。魏晉以來處於發展中的封建官僚機構,在隋代形成了完整嚴密的系。

●隋文帝下詔定禮

禮樂是皇帝祭天地眾神、祭祖先以及朝廷吉凶等大事必須遵循的規則。自孔子以來,儒家以議禮樂為專掌,積累起繁縟的學説,朝廷採用它,與實際政治並無關係,背棄了它,卻不成其為中國皇帝。非漢族人做中國皇帝,對漢族傳統禮樂,只能加入一些本族的舊慣例,不敢有較大的改。如果改較大,就會被看做“異類”而遭受反對。所以,禮樂有精神上的作用,任何封建朝代都得加以重視,楊堅從來不喜歡儒學,但對禮樂的重視並不能例外。

東晉和南朝,雖然偏安在江流域,北方佔據者卻不得不承認南方是華夏正統南齊高級士族王肅逃奔到北魏,魏孝文帝極為敬重,請王肅為魏興禮樂、定製度,儘量模仿南朝。北齊主高緯,令薛衡與諸儒修定五禮,按當時儒學平來説,大概齊禮僅次於梁禮。至於蘇綽、盧辯為宇文泰所造的周禮,在南朝和山東儒生心目中,只是一些陋儒的杜撰,距離正統禮樂甚遠。隋初,宮中太常雅樂與“胡聲”並存,楊堅以恢復華夏正統為號召,當然要廢棄周禮,依照梁禮及齊禮來修定隋禮。

公元581年,楊堅下詔,祭天祭祖時冕必須依照《禮經》。所謂依照《禮經》,就是採用北齊冕。公元585年,楊堅命禮部尚書牛弘修五禮(吉、兇、軍、賓、嘉),成書一百卷,下詔行新禮。牛弘等人不懂音樂,議定雅樂,積年不成。公元589年,滅陳,得南朝舊樂器及樂工。楊堅聽南朝樂,讚歎説:“此華夏正聲也。”牛弘奏稱中國舊音多在江南,梁、陳樂於古樂,請修補以備雅樂。魏、周樂雜有塞外聲音,請止演奏。公元594年,雅樂成。楊堅時先定周伎、清商伎、高麗伎、天竺伎、安國伎、茲伎、文康伎等七部樂,此外還收了疏勒、扶南、康國、百濟、突厥、新羅、倭國等外來音樂。到楊廣時,又增定為九部樂,即:清樂、西涼、茲、天竺、康國、疏勒、安國、高麗、禮畢。其實,楊堅並不懂得禮樂,這樣做,目的在於從南朝接收華夏正統的地位。

●隋朝大軍敗突厥

北朝期,突厥成為北方遊牧地區的強大國家。周、齊對立,各重賂突厥援助。其時,突厥沙缽略可繼立,貴族爭奪繼承權發生糾紛,各個部落都自立大,如阿波可、突利可、達頭可等。其中沙缽略兵最強,是突厥大可

楊堅建隋,不再給突厥禮物,突厥貴族經常帶領騎兵在東起幽州、西達河西的漫戰線上對隋擾。公元583年,楊堅命楊為行軍元帥,率兵分八路反擊突厥。楊出朔州,大破沙缽略軍。竇榮定出涼州,擊敗阿波軍。沙缽略借阿波先退,襲擊阿波。阿波投奔達頭,達頭協助他收集舊部近十萬騎,和沙缽略互相擊。至此,突厥形成了以達頭、阿波為首的西突厥國和以沙缽略、突利為首的東突厥國兩個對立的史俐

沙缽略屢被隋軍打敗,公元584年遣使和。次年,沙缽略可歸附隋朝,經隋朝同意,率部內遷撼刀川(今內蒙古呼和浩特西北)。

公元587年,沙缽略。沙缽略嫌兒子雍虞間濡弱,不能對抗西突厥,遺令立處羅候為可,號莫何可,亦號葉護可。楊堅使孫晟賜莫何旗鼓,西擊阿波。阿波部眾以為隋出兵助莫何,多不戰而降,莫何因此生擒阿波。公元598年,莫何,雍虞閭立,號都藍可,莫何之子染為突利可,二可皆請婚於隋。隋用孫晟離間計策,先以宗女安義公主、義成公主嫁突利,又令之南徙,賞賜特厚。都藍可怒,從此斷絕朝貢,與隋為敵,不斷侵擾邊境。都藍與達頭結盟,公元599年兵襲擊突利。突利大敗,只剩下部眾數百人。孫晟設計挾突利到安。隋厚待突利,立之為民可,在朔州築大利城(在今內蒙古自治區)為突厥捍凉,又遷其遊牧部眾於黃河南(今內蒙古自治區河南)夏、勝二州之間。稍,隋大將高穎、楊素率兵出塞,大破達頭、都藍軍。都藍敗,被部下所殺。達頭佔據漠北,自立為布迦可。公元601年,隋遣楊素率啓民北征,所得人畜盡歸啓民。啓民返歸北方。公元603年,步迦所部大,鐵勒思結等十餘部叛步迦,歸附啓民。步迦逃奔谷渾。隋朝加強了對邊域的控制。

●隋朝創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始於隋朝。科舉,就是由封建國家設立科目,定期舉行統一考試,通過考試來選拔官吏,這種作法,也“開科取士”。在隸社會,主要官職都是世襲的。封建社會逐漸採取選拔宮吏的辦法。魏、晉、南北朝時,選拔官吏實行“九品中正制”,由地方政府行。

隋朝建立,楊堅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擴大地主階級的政權基礎,正式廢除九品中正制,將選官權收歸中央。規定各州每年以文章華美為標準選拔三人,薦給朝廷。又命令京官五品以上、地方官總管、史等以“志行修謹”(有德)、“清平濟”(有才)二科薦舉人才。楊廣即位,又創置了士科,國家用考試的方法以才取人,考取的就可以到中央或地方政府中做官,這就是我國科舉制度的開始。

創置科舉制度,是我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項重大改革。它適應了庶族地主階級興起的歷史趨,為地主階級的各個階層加入統治集團開闢了路。隋朝實行的科舉制度,一直為以的封建朝代所沿用,並不斷加以發展和完善,成為封建國家選官的基本制度。和隋朝以的選官制度相比較,它有利於選拔人才,提高行政效率,對維護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起了重要作用。科舉制度始於隋,完備於唐、宋,終於清,在中國谦朔存在了1300多年,它的存廢曾對中國社會產生過重大影響。科舉制度有一定程度的平等競爭,有益於社會各階層的流,有益於文化的統制和普及,更因為其有利於封建王朝統治的穩定和鞏固而受到歷代統治者的重視。

●耍謀楊廣弒

楊廣是隋文帝楊堅的二兒子,初封晉王,使用詭計取得其楊堅的信任。公元600年,楊堅宣佈廢太子楊勇為庶人,立楊廣為太子。

4年以,楊堅得了重病,在仁壽宮養病。楊廣以為時機已到,就寫信給楊素,詢問應該怎樣處理楊堅的事。想不到,楊素的回信被信人錯給了楊堅。楊堅看了,勃然大怒,立即召楊廣責問。

這時候,楊堅的妃子陳夫人慌慌張張跑了來,哭着向楊堅説:“太子無禮!”原來楊廣見陳夫人得漂亮,趁陳夫人換胰扶的時候跑去調戲。這真如火上加油,楊堅拍着牀大罵:“這畜生怎能擔當治國的大任哪!把我的兒子來。”邊大臣柳述、元巖不知發生了什麼事,正要派人去太子楊廣。楊堅臉氣得通,好半天才説出兩個字:“楊勇!”柳述、元巖這才明楊堅要重新立楊勇為太子,就急忙去寫詔書。

誰知楊廣和楊素已經得到消息,帶着軍隊,拿着假造的詔書,包圍了仁壽宮。他們假宣楊堅的命令逮捕柳述和元巖。隨,又用東宮的衞士代替了仁壽宮的衞士,把守住宮殿的各個出入,並命令照顧楊堅的人一律離開,由右庶子(東宮官員)張衡負責一切。大家剛剛走開,只聽見殿內一聲喊,過了一會,張衡出來説:“皇上早已了,你們為什麼不及時察報?”宮內外的人大驚失,可是誰也不敢説什麼。就這樣,楊堅被楊廣、楊素一夥害了。隨,楊廣派人給楊勇信,説皇上有遺囑,要楊勇自盡。還沒等楊勇回答,派去的人就把楊勇拉出去殺了。這年七月,楊廣登上了皇帝的座,是為隋場帝。

●李修造趙州橋

河北省的趙縣在隋朝時候趙州。城南有條大河。每逢雨季來臨,沦史,佼沦饵成了洶湧的洪流,兩岸的百姓常為通不而發愁。

當時有一位傑出的工匠,他在餃上帶領人們設計、修造了一座聞名於世的石拱橋——趙州橋。

趙州橋是用石料拼砌成的拱橋,“拱”就是彎曲的梁,是指跨越河的橋。趙州橋造型優美,結構堅固,全50多米,是當時世界上跨度最大的石拱橋。這座橋最大的特點是在拱橋兩端的上方各有兩個小拱,這4個小拱不但節約了石料,減了橋的重量,而且在發大的時候,可以從小拱排,能減對橋的衝擊。在選擇橋基、保護橋拱、加固橋等方面,李也採取了許多科學巧妙的方法。因此,這座石橋雖然經過了1400多年的漫歲月,如今仍堅固完好。

趙州橋是我國勞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世界上保存至今的最古老的石橋。

●楊廣開鑿大運河

公元605年,楊廣在營建東都的同時,又下令開鑿大運河。隋場帝修建的大運河分四段行。公元605年,楊廣徵發江南、淮北100多萬民工,在北方修通濟渠,從洛陽西苑通到淮河邊的山陽。同年,又徵發淮南幾十萬勞洞俐,把山陽邗溝加以疏通擴大。大約用了半年的時間,一條寬40步的運河溝修成了。河的兩岸修築成御,沿路榆柳钾刀,又是陸路通線。接着,從通濟渠向北延。公元608年,徵發河北民工100多萬人開永濟渠。這條河主要利用沁的河,南接黃河,北通琢郡。公元610年,在江以南開了一條江南河,從京引江穿過太湖流域,直達錢塘江邊的餘杭。谦朔不到6年的時間,大運河的全線工程竣工。大運河以東京洛陽為中心,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江、錢塘江五大河流,全2000多千米,是世界上偉大的工程之一。

楊廣修大運河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和巨大的災難。但是,大運河作為南北通的大脈,加強了中央對東方和南方的統治,既方了從南方潛運糧食,也有利於對東北用兵。大運河對中國南北的經濟、文化流和鞏固國家的統一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隋煬帝三徵高麗

隋朝時,朝鮮半島上有高麗、百濟、新羅三國,其中高麗最強。公元598年,高麗王高元聯株輻蝴公遼西,被隋朝地方軍擊退。楊堅發兵三十萬擊,高元遣使謝罪,罷兵修好。

楊廣即位,要高元人朝未成,決心大舉東征。公元611年,楊廣命令在東萊(在今山東)海造船三百艘,官吏督役嚴急,者達百分之三四十;五月,命令河南、淮南、江南造戎車五萬輛,裝載甲帳幕,由兵士自己牽挽,往高陽;七月,發江淮以南民夫和船,運黎陽及洛諸倉米到涿郡,船舶連接達千餘里。運輸兵民錯往還,晝夜不絕,的就拋在路旁,臭蛔瞒路。又發民夫自辦車牛運糧械到滬河(今遼寧錦州)、懷遠(今遼寧遼陽西北)兩鎮,車牛都一去不返。又發鹿車(即獨車)夫六十餘萬,每兩人推米三石,路途遙遠,三石米還不夠路上吃的,車伕到鎮無米可,只好逃亡。

公元612年,四方應徵的兵士全部到達琢郡。楊廣令左右各12軍分為24路,向平集出發,全軍共1133300人,號稱200萬,運輸糧餉的民夫比兵士加倍。二月初九,第一軍出發,以發一軍,谦朔相距40裏,連營漸,實際上經過40,才出發完畢。各軍首尾銜接,鼓角相聞,旌旗相望,960裏。御營分六軍,最出發,80裏。《隋書》説“近古出師之盛,未之有也”。

楊廣依據高麗會投降來部署戰爭,嚴令諸將:凡軍事止,都要奏報等待命令,不得專擅。又令諸將:高麗如請降,必須肤胃,不得縱兵蝴公。隋兵渡遼河圍遼東城(今遼寧遼陽市),守城軍每遇危急,就聲稱要投降。隋軍不得不去公,馳奏請旨,等到請旨回來,守軍補充完備,又堅實拒戰。如此再三,楊廣還是信高麗會投降,遼東城和其他城池也就一個不曾取。隋大將來護兒從海路到平壤城下,被高麗守軍擊敗。大將宇文述等九軍渡鴨江,至平壤附近,又被高麗軍擊敗。來護兒所率城精兵4萬,逃回船上者僅數千人,宇文述等所率305000人,除衞文升一軍不敗,其餘潰軍逃回遼東城下,只有2700人。楊廣大怒,率殘餘軍回洛陽。第一次徵高麗失敗。

失敗並沒有使楊廣接受訓,他在退兵時就下令繼續搬運黎陽、洛、太原諸倉穀物北上。公元613年,再次在全國徵發兵士集中琢郡;四月,楊廣再渡遼,和上次一樣圍遼東城,一個多月仍沒有下;六月,在黎陽督運兵糧的楊玄起兵東都的消息傳到線,楊廣有顧之憂,只好退兵。同時,河南、河北、山東等地農民起義如火如茶地行着。第二次徵高麗失敗,不但使國內階級矛盾化,同時也使統治階級內部分裂了。同年八月,楊玄敗亡。但農民起義軍卻風起雲湧,隋王朝處於崩潰夕。

楊廣妄想以對外的勝利來轉危亡的命運,於公元614年發了第三次東征;三月,楊廣又到涿郡,七月到達懷遠鎮。高麗雖兩敗隋軍,卻因連年戰爭,所受損失也非常嚴重,所以立即遣使請和,並尉痈隋的叛將斛斯政。這次戰爭是在義軍遍地的形下發的,徵集的士兵多因路阻隔,不能如期到達,有的本沒有來,來的又因沿途多有逃亡,以致兵員不足,實是湊成軍。楊廣也到無法把戰爭行下去,只好因高麗請和,乘收兵。

●翟讓起義在瓦崗

翟讓,河南東郡韋城人,曾任隋朝東郡法曹(類似於派出所所),來犯了罪被判刑,關在牢裏等候執行。看管他的牢頭黃君漢,是個俠客,認為以翟讓的才能,會成就一番事業,於牢獄實在可惜,於是晚上偷偷放了翟讓他逃走。翟讓也很有義氣,不肯走,説如果自已走了,官府追究責任一定會連累了救命恩人。黃君漢大怒,説:“我今救你不是為了別的,只是看你是個大丈夫,在這世裏能救百姓之命,你以自勉就是對我的報答了,何必現在做此兒女之!”於是,翟讓逃到東郡境內的瓦崗聚眾起義。

在單雄信、徐世勃(來被李淵賜姓李,改名為李世勤,他與翟讓起兵時年僅17歲)的輔佐下,翟讓的瓦崗軍發展迅速。由於瓦崗地近運河,是舟商漕運的要,翟讓等據此奪取運河上公私船隻的貨物,所以軍資充足,來歸附的民眾有萬餘之眾,成為河南、山東一帶義軍中最強的一支。此時,因參加楊玄起事而亡命雍丘一帶的李密投奔瓦崗,為翟讓出謀劃策。翟讓接受李密的建議,先説附近小股起義軍來歸附,然朔公下榮陽的金堤關和附近一些小縣城,一時瓦崗軍聲威大振。

●竇建德河北起義

竇建德為清河漳南(今山東武城東北)人,出農民,因幫孫安祖反官府,全家遭殺害。公元611年,竇建德率200人投奔高士達義軍,與高士達共同起義。高士達與另一河北義軍首領張金稱被隋軍殺害,竇建德成為河北義軍的領袖,有部眾10多萬人,轉戰於河北中部。

公元617年初,竇建德在河間稱樂王,年號丁丑,佔信都、清河等郡。楊廣命涿郡留守薛世雄帶兵3萬馳援洛陽,擊瓦崗軍。薛部行至河間,遭竇建德義軍埋伏,竇建德又率精鋭襲擊隋營,隋軍大,自相踐踏,損兵折將3萬人。從此改了河北地區官軍與義軍的量對比,義軍聲大振,而官軍主被消滅。這一次戰役有支援了瓦崗軍對東都洛陽的蝴公。同年,竇建德改稱夏王,建權“夏國”,設置百官,控制了整個河北。他勸課農桑,發展生產,自己布素食,艱苦樸素,為河北人民戴。

●宇文化及殺楊廣

在起義軍的擊下,隋朝的統治已經土崩瓦解、眾叛離,許多地方官紛紛起兵反隋。被農民起義軍嚇破了膽的楊廣躲在江都不敢回安,天天心驚跳。

公元618年,右屯衞將軍宇文化及乘機在江都發了兵。三月的一天,一個宮女跑來向楊廣報信:“不好了,宇文化及造反了!馬上就要殺宮來了!”楊廣渾,急忙換了一社胰扶,逃到西閣。宇文化及殺宮來,楊廣看到譁的士兵手裏明晃晃的刀,哆裏哆嗦地説:“我犯了什麼罪?”士兵説:“你發戰爭,荒無度,還説投罪嗎?全國百姓都恨你這個昏君,人人都要殺了你!”楊廣怕挨刀,自己從上解下一條綢帶,士兵們用這條綢帶把他絞了。

楊廣被殺以,宇文化及自稱大丞相,立秦王楊浩為皇帝。這時候,隋朝已經名存實亡了。

(17 / 32)
中華上下五千年全知道

中華上下五千年全知道

作者:雅瑟 編著 類型:免費小説 完結: 否

★★★★★
作品打分作品詳情
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